188体育

图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优秀典型 > 正文

在平凡中坚守“匠心”——赵红霞印象

2019年09月26日 17:43  点击:[]

一头精干的短发,搭配讲究的服饰,胸前一条漂亮的装饰项链,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……赵红霞,无疑是一个极其爱美的女士,可她从事的清掏职业,似乎与“美”格格不入。

行行出状元,人人可出彩,每个人都有一番自己的风景。近30年,赵红霞不嫌脏、不怕累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一颗“匠心”,追求极致、精益求精,满腔热忱服务人民群众,爱岗敬业诠释“工匠精神”,成了环卫行业的行家里手。

赵红霞说,社会需要我,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!建设新青海需要动力,需要奉献,更需要这种工匠精神,今天我们把鲜花献给她,也献给那些以她为代表的,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建设者。

爱 岗

——她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为城市的整洁而奉献

常人心中,选择掏粪这样的职业,大半是不得已而为之,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又脏又累还危险的工作。

但是赵红霞却说,自己这辈子与环卫有缘,并成了一名女清掏工,干着干着,就离不开了。

赵红霞1966年出生在河南省荥阳市,1980年随父母到青海谋生,不久,父母因患病不能适应高原气候而返回老家。父母走后留下赵红霞和年幼的弟弟、妹妹4个人在西宁相依为命。为了维持生活,赵红霞被迫辍学,历经磨难。

生活苦难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一个人孤独无助。租住在一间不大的房屋里,有时只能靠捡菜叶生活,无奈,她写了一封特困告急信寄往西宁市政府。“没想到,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市民,一封信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心。”赵红霞说,从此,“感恩”“敬业”时时处处在我的脑海里,这也是近30年来,我用自己的言行回报党、回报社会的原因。

清晰记得,1990年12月15日凌晨4时,当人们还在熟睡或做着美梦的时候,赵红霞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。穿上蓝大褂,戴上帽子手套,弱小的身影出现在西钢到三其东的路段上。也许是激动,感觉不出扫把的重量,眼前只有扫把划过的一道道印子。轮面、收边……也就是从那时起,这些专业用语时常出现在赵红霞嘴里。

来之不易,她深爱这份工作。坚信要通过努力彻底改变生活。她将满腔热情如同扫把每天挥洒在城市的街面上,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,一干近30年,从未想过要换一份工作,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为城市的整洁而奉献。

她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跳进化粪池,忍受着熏人的毒气和飞溅到脸上的粪便,清掏污物,疏通下水道。站在齐胸深的粪水里作业,她曾恶心得阵阵呕吐,也不让别人替换自己。曾有个别居民因为小区化粪池满溢而恶言责骂,看到她工作的状况后,却为之动容,转怨为敬,端茶倒水,以至后来成为朋友。

今年8月7日,赵红霞再一次接到“老朋友”李金瑞的求救电话。城北区建设巷49号院,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旧小区,住着许多75岁左右的老人。因地下管网老化,结构复杂,经常发生堵塞,赵红霞便成了这里的“老熟人”。

清掏工作最大危险就是沼气。每次到现场,赵红霞都会抢在前头,因为她说她最有经验应对井下复杂的情况,也最知道沼气的滋味。这次也不例外。

为了不影响居民,赵红霞和工友要抢在下班之前清理完毕。水位慢慢下降,化粪池内的排污口逐渐显露出来。原来排污口已经被大量垃圾堵塞,必须进行人工清理。赵红霞准备进入井里。

看着赵红霞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漆黑的井底,工友不免有些担心。将近半个小时,赵红霞在齐胸深的粪水中清出一桶又一桶的污物,当她回到地面时,像往常一样大口地呕吐起来。

看着眼前这位满身污泥,却又十分爱美的女清掏工,工友的心里是温暖,是感动,更是敬畏。

还有三年时间退休,在赵红霞心里,与工友难舍难离的情景已经上演了不止一次。她常眼含泪水地说:“对不起,今天我不得不说,我要离开你们,离开这个我深爱一生的大家庭。感谢你们一直以来,对红霞的照顾和支持,没有你们的扶持,红霞走不到今天,成就不了荣誉加身的红霞……”

这也许就是赵红霞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之心,视这份职业如生命般珍爱的敬业之心。

敬 业

——她以“工匠精神”把人们看不起眼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
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“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”

新时代的工匠精神,就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、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、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。

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逐步强化,环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环卫岗位也成了创新者大显身手的舞台。

赵红霞发扬创造精神,和工友一起反复实践,摸索研制,彻底改变了传统清掏作业模式,从一开始又大又笨重的“三爪”工具,到现在自行研制的两爪、马勺、弯爬子、直爬子、弯铲、铁铲、弯的“大肚婆子”近10种工具。吸污车水位计由原来不透明改为透明,为延长泵的使用寿命,在吸污车上加装阀门,每年仅在泵的使用上节省费用10万元……通过切“豆腐”、切十字、切块、巧抽等操作技术上的改进,使原本花一周时间才能清理干净的化粪池,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解决。

如今,赵红霞和她的工友在只有探灯、防水衣裤、安全绳、氧气瓶、防毒面具等常规设备的情况下,把一个传统的清掏工作转变为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。作业环境除个别老旧楼院外,工作从井下转变到地面,减轻劳动强度,除了身上有点异味外,再也不用担心出现身上脸上抹到污物的尴尬。

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探索,赵红霞提出的《188体育筹建化粪池污物净化利用的设想》《浅谈城市化粪池专业管理与发展》《188体育建造环卫工人休息室的建议》等建议,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。

几十年如一日,赵红霞把人们看不起眼的工作,干得有声有色,在西宁这座城市“小有名气”,甚至于算得上是西宁市“问不倒的活地图”,无论你问及哪个小区或单位,她都能说出一二。她说,清掏工作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,“望闻问切”一样不少,一个“带病”的化粪池,通过她“眼看、鼻闻、诊断、实施”,再通过与同伴一个眼神、一个手势、一个动作的交流,就能达到精准诊断、迅速解决。赵红霞说,由于工作现场机器设备的响声,自己说话声音大,但多年的工作习惯,也使得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。

“仅8月份城北区清掏出的污物就有360吨,一辆吸污车装满一车平均按15吨计算的话,足足24车。24车污物堆积起来,就是一座小山,如果把这些污物回收再利用,不仅节省了贮放空间,增加收入,还能达到循环利用,绿色环保的目的。”在赵红霞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变废为宝,为此,她撰写论文、外出考察,做着不懈努力。

从一名普通清扫工到清掏工,再到现在的城北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服务科科长,无论何时何事,每一次工作现场,赵红霞都亲力亲为。她付出的是汗水、泪水和辛苦,更是青春、爱情和幸福。由于经常和不良气体和污物接触,赵红霞的肤色不那么艳靓,然而她的善良之心却那么美丽。正是因为有赵红霞这样的她们,才换来了城市的美丽与和谐。

“每当看到自己的努力为居民带来环境的改善,我就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。”谈起工作,赵红霞除了激情,想得188体育的是责任与担当。

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“工匠”,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。而在赵红霞看来,她做得还不够,还要做得更好,达到极致。她认为她的清掏工作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,永远在路上。

奉 献

——虽然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,但她依然热爱它

“她是我们身边的时传祥!她获得的荣誉车载斗量,而鲜花和掌声的背后,是她为最脏最累工作的慷慨付出。一人脏换来万人洁,是赵红霞们,让我们生活在一个花园般的城市。当她身穿防水衣裤在又臭又脏的化粪池中作业时,我们突然发现,灵魂的美丽其实是可以看得见的。”

这段“首届青海好人”里的颁奖词,正是她把最苦、最累、最脏的环卫工作当作实现自我价值舞台的真实体现。

1996年盛夏的一个晨曦,一辆货车由西向东驶来,转弯瞬间,货车压断了赵红霞手中的扫把,几句质问后,货车司机竟然拳脚相加,赵红霞忍辱含羞。委屈、悲伤、惆怅……躺在病床上的她是伤痛,更是心痛。然而,住院期间领导、同事、甚至素不相识的市民们的看望、关心,给了她坚持下来的理由。

同年,赵红霞从清扫队调往城管局服务科,成了一名女清掏工,干起了环卫工作中最让人瞧不起的掏粪工。

从此,赵红霞成为全西宁市惟一女清掏工,也成了一个大忙人。每天早出晚归,没日没夜,没有节假日,甚至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,她还在为居民疏通下水道。20多年来,赵红霞的足迹遍及西宁、海东、海北、黄南等,累计为群众排忧解难3000余次。有时为疏通一个化粪池,赵红霞在地上一跪就是几个小时,干完后揉揉麻木的双腿,又忙着把现场打扫干净。她身上的那条工作裤,穿不上两个月,膝部就会磨出洞;一副橡胶手套,戴不了两星期就得换,掏粪工的艰辛可见一斑。

有朋友说,这工作你已经干了这么久了,不考虑换个工作?而赵红霞却说:“我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,这个工作你不干,他不干,大家都不想干,那怎么行。虽然清掏工作再平凡不过了,也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,但我还是热爱它,因为这项工作总得有人去做啊!”

社会中,不乏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。而新时代需要的是无数立足岗位,建功立业的劳动者、实干家。采访中,赵红霞说,奋力推进“一优两高”,让青海人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,我要使劲干,撸起袖子加油干,我会继续努力,做党和人民需要的掏粪工。

青海省“巾帼建功标兵”、全国“十佳巾帼建功标兵”、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、中国环卫2010年度杰出人物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……面对荣誉,赵红霞说:“我只是众多环卫工的代表,没有和谐的团队,没有领导的支持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。无数环卫工人默默无闻的付出,是激励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。”

担当精神、牺牲精神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清贫,不急功近利、不贪图名利。采访中,我们在赵红霞身上看到的是一颗爱岗敬业、精益求精的“匠心”,她严谨、认真地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,牢固树立“为了城市美丽和谐,人们幸福安康”的理念,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,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努力把每一项日常工作打造成精品,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,用行动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精髓。(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)


上一条:“就像一粒种子扎到土地中” ——... 下一条:开学了,他却再也不能站上讲台—...

关闭

版权所有: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地址: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梅山中路56号 邮编:237011 技术支持:网络信息中心